现实世界是一个立体多维 的世界,是由远近不同景物组成的真实空间。可是当我们把这个客观世界拍入画面之后,它就变成了二维的平板画面。为了使摄影画面的二维的平板画面能够显现立体三维效果,我们在摄影取景时,就应该尽量选取那些前后多层次的景物 ,那样就能使画面里产生多景次、有纵深变化 的空间效果。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,要处理好主体周围环境的问题。
(一)环境在构图中的重要作用
所谓环境,是指在画面中主体周围的各种 景和物(包括人物)。它们既是表达作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,又起着衬托主体的作用。概括地说,环境在构图中有两大作用:
一是说明主体所处的处境,展示主体景物和人的生活状态、人际关系、时令季节和地域特征。
二是创造意境,发挥抒情的作用,烘托、暗示或宣泄主体的情绪和心态,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。也就是中国民族艺术提倡的情景交融。
(二)环境造型的具体
在客观世界里,景物在环境里的分布大多处于自然和无序状态,但对于摄影的拍摄环境而言,有的景物距离摄影者近些,有的景物距离摄影者远些。根据这种相对的空间距离,可将景物环境分成前、中、后不同的景次,反映到摄影画面内即为:前景、主体和后景三个不同的纵深空间结构。一幅摄影画面内仅有主体,而无前后景物的衬托,那么不仅画面孤单,而且缺乏纵深层次。若在构图时,既有主体又有前后周围的环境,那么就可在二维的画面上产生具有纵深层次 的空间效果。因此,我们来重点谈谈环境中的前、后景(背景)处理。
1、前景
所谓前景,是泛指处于画面内主体与摄影者之间的一切景物 ,它处在画面影像的最前方的位子,。前景有如下作用:
(1)增强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。如图5-6-15《成吉思汗陵》,图a没有前景,画面里建筑主体十公明确,但物体之间缺乏前后对比,视觉上感到环境没有深度空间;图b加上绿叶前景拍摄,画面就有前后层次,产生较强的纵深感。
(2)增加画面的装饰性和美感,唐朝诗圣杜甫曾经写过这样丙句绝唱:“窗含西岭千秋雪,门泊东吴万里船”,诗里的窗和门就是前景,它们相互对应对称,显示出语言美。摄影也是一样,有目的地选取有形式美结构的景物为前景来拍摄,也会提高作品的装饰美感。如图5-6-16《印度泰姬陵》,作品里的门框和廊柱不仅增强 了环境空间感,而且还美化、点缀了画面。
(3)具有画龙点睛,揭示作品主题和交代时代、地域特征的作用。如图5-6-17《崛起》和5-6-18《羊城新貌》都是拍摄现代化都市建筑,但前景设置不同,含义就不同。《崛起》的前景是古老造型的石狮子,画面内古今建筑相映成趣,象征着古老皇城焕发出青春活力,。 而《羊城新貌的前景是现代抽象雕塑和立交桥,鲜明地揭示了广州改革开放的新潮气息。
2、后景
所谓后景,是指处于主体后面的景物,俗称:背景。它既能说明主体周围的环境,又能营造画面纵深层次,以及营造情绪气氛。
任何拍摄对象都有背景,但并不是什么景物都值得入画的,应该有拍摄时精心选择和润色,尽力做到:
首先,背景应具有一定内涵,用于辅助主体形象,加深开掘主题。如经典名作《白求恩大夫》(见图5-6-19)的环境表现特别成功,以战地诊所来表现白求恩极富典型意义,画面上一个洋人在完全中国式的小庙里抢救伤员,通过艰难的环境加深刻画了这位国际主义战士的高贵品德。
其次,运用的摄影技巧来处理画面的空间透视、光影结构、地平线位置和总体布局等,以一定的形式感来烘托主体和营造意境。如图5-6-20《大渡桥横铁索寒》,采用广角镜前来夸张铁索近大远小的差距,推远了对岸景色的视觉距离 ,因此作品既加强了纵深感,又有造型形式感
图5-6-21《晨牧》表现的是森林牧羊,原来背景是挤压在一起的树干,密密麻麻堵塞空间,由于作者及时利用逆光下的尘埃和雾气,模糊了远处的树木,拍摄的画面就显得敞亮而美丽,具有浪迹天涯的豪迈意境。
本文摘自羽翼国际艺术学校自制摄影学习教材上之“第五章 摄影构图”,本书由杨恩璞教授主编。